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人从出生到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功能的变化和发展。这包括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成长和演变。
观察者效应:
观察者效应指的是观察者的存在或期望可能影响研究参与者的行为或研究结果,从而可能影响实验的有效性。这种效应强调了在实验设计中控制偏见的重要性。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通常用于探索复杂的现象,通过深入研究个别案例来获取对问题的详细理解。它常用于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领域。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用来确保结果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它通过随机分配和控制变量来测试假设,以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自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设计中由研究者操控或改变的变量,用以观察它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是影响因变量变化的潜在原因。
因变量:
因变量是在实验设计中被测量的变量,以评估自变量操控的效果。因变量的变化被视为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通过在单一时间点上收集不同年龄或发展阶段的数据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以迅速得出数据,但难以推断因果关系。
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在较长时间内多次观察同一组个体来研究变量如何随时间变化。这种方法有助于理解发展趋势和因果关系。
同辈效应:
同辈效应是指同龄人群体在个体的行为、态度或成就上的影响。这种效应强调了同龄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青少年发展阶段。
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指参与者在参与研究之前,充分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潜在风险和益处,并自愿表达同意参加的过程。这是伦理研究的基本要求,保障参与者的权益。
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特性,指的是理论必须能够被实验或观察所证伪。这一概念由哲学家卡尔·波普提出,用于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
心理社会理论:
心理社会理论由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是一个描述人在其一生中如何经历不同心理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该理论涵盖了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挑战和任务。
图式:
图式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头脑中关于世界和自身的认知框架或数据结构。图式帮助个体理解和预测环境,影响其信息处理和行为方式。
同化:
同化是认知发展中的一个过程,指的是个体将新的信息或经验融入到已有的图式中。这一过程使得个体能够在保持认知结构稳定的同时适应环境。
顺应:
顺应是认知发展中的另一个过程,指的是当现有的图式无法完全解释新的信息或经验时,个体修改其图式以适应新情境。这是认知发展和学习的关键机制。
平衡:
平衡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内部心理结构的稳定状态。个体不断通过这两种过程寻求认知结构的平衡。
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在个体发展的某个阶段,对某些环境刺激或学习经验特别敏感的时期。在这些时期,特定技能的学习效果最佳,例如语言习得。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通过重复暴露于相同的刺激,个体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少的过程。去习惯化则是在某种程度的习惯化后,因新的或改变的刺激而恢复对原刺激的反应。这两个过程是感觉适应的一部分。
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认为儿竣通过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该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与环境互动,并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其认知结构。
感知运动阶段:
这是皮亚杰理论中的第一阶段,从出生到大约2岁。在此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动作来探索世界,并开始理解物理现象,如物体的永存性。
客体永存性:
客体永存性是指婴儿认识到即使物体不在视线中,也仍然存在的能力。这通常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发展出来。
A非B错误:
A非B错误是指婴儿在感知运动阶段会犯的一个错误,即当物体从一个位置A移动到另一个位置B时,婴儿仍然在原来的位置A寻找物体。
理论论:
理论论是关于儿童如何理解其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论。它认为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点开始理解他人有自己的信念、愿望和意图,这对社会互动至关重要。
前运算阶段:
这是皮亚杰理论中的第二阶段,大约从2岁到7岁。在此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思维,但他们的思维还是非逻辑和非系统的。
具体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大约从7岁到11岁。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但只限于具体对象和信息处理。他们开始理解事物的保持不变性和逆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通常从11岁以上。在此阶段,青少年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考和系统的逻辑推理。他们能够处理假设性的问题和抽象概念。
中心化思绑和去中心化思绑:
中心化思绑是指儿童倾向于只关注问题中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重要方面。去中心化思绑是儿童发展到能够同时考虑问题多个方面的能力。
错误信念任务:
错误信念任务是一种心理测试,用来评估儿童是否理解他人可以持有与现实不符的信念。这是评估儿童理论论能力的一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由列夫·维果茨基提出,强调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如语言和写作)的介入实现的。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理解和监控的能力。这包括规划、监控和评估自己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元认知能力使个体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弗林效应:
弗林效应是指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全球多数地区智商平均得分稳步上升的现象。这一效应通常被归因于教育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更复杂的环境互动以及更好的健康条件等因素。
社会参照:
社会参照是个体使用他人的行为或反应作为评估自己行为的依据的过程。在不确定或新奇的社会情境中,人们常常观察他人的反应来决定如何行动或理解环境。
次级强化物:
次级强化物是指通过与初级强化物(如食物或疼痛)相关联而获得强化作用的刺激。例如,金钱和表扬本身不满足生物需求,但可以因为与其他强化性结果相关联而成为有效的强化物。
依恋:
依恋是个体与特定他人之间建立的长期情感联系。依恋理论,最初由约翰·鲍尔比提出,强调了婴儿与照料者之间安全依恋的形成对个体后续社会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依恋类型理论:
依恋类型理论进一步细分了个体在依恋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安全依恋、矛盾依恋、回避依恋。这些类型反映了个体对依恋关系的安全感和他们对分离和亲密关系的反应方式。
安全依恋:
安全依恋是一种依恋类型,其中儿童感到被照料者是可信赖的、可用的,并在需要时提供支持。具有安全依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展现出较高的自尊、强大的人际关系能力和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矛盾依恋:
焦虑-矛盾依恋(有时称为焦虑-依赖依恋)是指儿童对照料者的可用性感到不确定,导致他们表现出过度依赖和情绪波动。这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极端的求爱行为,但同时在与照护者的亲密互动时感到不安或愤怒。
回避依恋:
回避依恋的儿童倾向于在情感需求上表现出独立或自给自足,避免寻求照料者的慰藉或支持。他们可能在外表上看起来不太受打扰或不需要帮助,但这可能掩盖了内在的不安全感和对亲密关系的回避。
个人主义社会和集体主义社会:
个人主义社会强调个体独立性、个人目标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倾向于自我表达和个人选择。相反,集体主义社会强调群体的目标、社会和谐和个体对群体的忠诚。在这类社会中,个体行为和选择常常以群体利益和预期为导向。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个体评估自己的能力、成就或状况相对于他人的过程。这种比较可以是向上比较(与表现更好的人比较)或向下比较(与表现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对自我评价和情绪有重要影响。
认同感:
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在某个群体或环境中的归属感和接受感的感知。这涉及到个体与社会角色、价值观和期望的一致性。
认同感危机:
认同感危机是一个人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因为不确定自己的角色或方向而经历的心理状态。这种危机通常出现在重大生活转折点,如职业选择或重要关系变化时。
认同感混乱:
认同感混乱是指个体在自我认同的探索过程中感到迷茫和不确定,无法明确自己的角色或所属感。这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行为问题。
认同感早闭:
认同感早闭是指个体过早地确定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而没有充分探索或考虑其他可能性。这可能导致在后来的生活中对选择的后悔或在面对新挑战时的不适应。
认同感延缓:
认同感延缓是指个体推迟对自我认同问题的决定,允许更多时间进行探索和实验。这可以是一种适应策略,以便在做出重要决定前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认同感达成:
认同感达成是指在经历了广泛的探索后,个体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这表明个体已经成功地整合了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通常伴随着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福祉。
角色采择:
角色采择是个体通过选择和适应特定的社会角色来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这涉及评估不同角色的适合度和接受度,并决定哪些角色最符合个人的价值观和期望。
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属于哪个性别(男性、女性、双性或非二元等)的内在感受和认识。性别认同是从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中形成的,并可能与出生时分配的生物性别不符。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描述了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异性父母产生情感依恋,并与同性父母产生竞争的现象。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男孩在恋母竞父阶段的表现,女孩则表现为电伊拉情结。
科尔伯格道德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将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处理道德问题时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发展。
前习俗阶段:
在前习俗阶段,儿童的道德思维主要是以避免惩罚和追求个人利益为导向。他们遵循规则主要是为了避免负面后果或得到即时的奖励。
习俗阶段:
在习俗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依赖于社会规范和期望。他们重视维持秩序和得到他人的批准,行为遵从法则和权威。
后习俗阶段:
后习俗阶段的个体在道德决策中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个人良知。他们能够超越具体法规和社会约束,根据抽象的正义和公平原则作出判断。
教养方式理论:
教养方式理论,尤其是由黛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分类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通常分为权威型、权威型、放任型和忽视型。这些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行为、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去敏感化假设:
去敏感化假设是指通过反复暴露于某种刺激(通常是引起恐惧或焦虑的刺激),个体对该刺激的感受减弱的过程。这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常用的技术,用以帮助个体克服恐惧和焦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