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解释: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尽可能多的想被试提供实验相关的信息,确保被试没有感到疑惑、心烦、尴尬。如果在实验中有欺骗行为,必须向被试解释欺骗误导的目的和必要性, 被试有权因被欺骗撤回研究数据。
自变量:自变量即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的类型:
1. 作业变量:作业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若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 环境变量: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则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即环境自变量。例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
3. 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这些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征、态度等。被试变量又叫做准自变量,因为研究者无法对其加以操纵。
4. 暂时性的被试差别:能够人为加以改变的被试暂时特性,比如暂时的情绪唤起。
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上限或下限),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致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又叫做量表衰减效应。(同时在统计分析里还会对交互作用造成不良影响)
控制变量:
即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产生一定影响的变量。额外变量又称潜在的自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应该被控制的变量。自变量混淆是指没有控制好的本该被控制的变量,它们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变化的现象。
(二)控制变量的种类
要求特征:
实验中,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称为要求特征。例如霍桑效应,指有实验处理所带来的气氛效应,独立于实验处理本身所产生的效应;安慰剂效应,反映的是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预期心理;约翰亨利效益。
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例如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实验者会因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期望不同而对被试产生影响。在进行某个实验时,他们可能给接受某个特定程序的被试更多的时间。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指在临床试验或治疗中,患者因为相信正在接受有效的治疗而经历的实际症状改善,尽管所给予的“治疗”实际上是无效的(如安慰剂)。这种效应展示了期望和信念对健康结果的心理影响。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当个体知道自己被观察时,其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的现象。这个名词来源于1920年代在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效率研究,研究发现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在被关注。这种效应强调了观察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
约翰亨利效应:
约翰亨利效应指的是在对比研究中,控制组成员在试图表现得和实验组一样好时显示出的额外努力。这个名词来源于约翰亨利的故事,他是一名铁路工人,因努力与机器竞争并最终劳累致死。在心理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中,这种效应可能导致低估治疗或干预的实际效果。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期望效应,指的是研究者的期望能够影响参与者的表现,从而影响研究结果。例如,如果一个教师期望某些学生表现优异,这些学生可能因为受到更多关注和鼓励而实际上表现得更好。这种效应突显了研究者或教育者的预期对个体行为的潜在影响。
练习效应:指在重复练习同一项任务时,表现逐渐改善或者变得更有效率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练习增加了技能、熟悉度或者对任务的理解。
疲劳效应:当个体在持续进行任务或活动后,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能力或精力水平。这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反应时间延长、动作迟缓等现象。
方位效应:在心理学中,指某些认知或感知任务的执行受到对象位置或方向的影响的现象。例如,在空间认知任务中,人们可能更快地处理前方或上方的信息,而对侧面或下方的信息反应相对较慢。
习惯效应:是指个体在重复进行某项任务或行为后,由于习惯形成而自动化了某些行为或反应。这可能导致在特定情境下自动执行某些操作,而无需过多的意识或认知控制。
期望效应:指个体对特定情境或事件的期望或预期会影响其对该情境或事件的感知、认知和行为反应。这可能导致个体更倾向于注意或记忆与其期望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或忽视与期望不符的信息。
动作效应:动作效应是指在执行某项任务时,动作的性质或执行方式对任务完成时间或准确性的影响。这种效应可能涉及到不同动作类型(例如手部动作、眼动等)对任务执行的影响,以及动作的速度、精度等方面对任务结果的影响。
时间效应:时间效应是指在进行某项任务时,时间因素对任务执行的影响。这可能包括任务执行时间的长短、不同时间点执行任务时的表现差异,以及时间限制对任务完成的影响等。时间效应也可能涉及到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和处理方式,以及任务在不同时间段执行时的表现差异。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
1. 排除法:指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控制方法。如双盲法。
2. 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控制方法。
3.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4. 随机化法:随机化指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一种实验技术。理论上讲,随机化法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5. 抵消平衡法:抵消平衡法是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目的的一种实验技术。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 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法(1,2,n,3,n-1,4,……)。
6. 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技术,即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控制方法,常用的统计控制法包括: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
7.兼作组法:令每一名被试同时接受所有处理,使该变量变成被试内变量,由此,处理后出现的差异会减少(个体差异),但需要注意实验设计会导致的练习效应,顺序效应等。
主效应: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叫因素的主效应。
交互作用:即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
简单效应(简单主效应):在因素实验中,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差异效应称作简单效应。以便具体地确定他的处理效应在另一个因素的哪个水平是显著的。
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随机化
随机化是被试间设计中较为常用的分组方法。即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的实验技术。其统计学前提是: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受不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或者有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允许内的随机误差。
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抵消平衡法:平衡是指在实验中为了消除或减少实验顺序效应而采用一些系统地改变实验处理顺序呈现技术的设计。其逻辑是尽量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使得各处理下结果的不同归因于自变量而非顺序。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分别用A和B表示)的情况,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4次实验处理,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这样,A在B之前和之后各一次,反之亦然。该设计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当时间顺序误差不是线性系统变化时(例如有些实验会出现初期练习效应),要考虑以下两种改进方案:一是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让被试按实验要求做一些练习,由于被试接受了一些练习,在实验处理引进之前,因变量一直保持稳定;另一种办法是使用几种平衡设计(例如一半被试按一种设计进行,而另一半则按相反的设计进行)
拉丁方设计:当自变量的水平有两个以上时,使用平衡的拉丁方设计。一个平衡的拉丁方是一个两维矩阵,其中列表示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 建立拉丁方的步骤取决于自变量的水平是奇数还是偶数。当自变量的水平是偶数时,需要一个方阵,而当自变量的水平是奇数时,则需要两个方阵,其中第二个方阵与第一个方阵正好相反。
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由于测验的被试人数很少,因此需要在相当经济和高度控制的实验中对每一个被试进行大量观察,并进行记录。
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指被试不可能随机地分配到实验条件中,被试以非随机方式分配到实验处理上的设计,准实验设计自变量未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
准实验设计的分类
1. 不等组比较设计
即对两个或更多自然形成的被试组进行研究。这种设计最简单的例子是,对一个组经过实验处理以后测量它的因变量,然后与一个对照组的因变量相比较。
这样的实验方法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但是由于被试的分配不是随机的,因此选择会与其他因素产生交互作用。
2. 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间歇时间序列设计是在实施实验处理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对某种效应进行多次重复测验。由于这种设计缺乏控制组,所以无法剔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作用。
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可采用复合间歇时间系列设计,即在研究设计中增加一个没有接受实验处理的比较组,来替代控制组的部分功能。
3.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要求在时间1对两个变量的关系作出测定和相关分析,再在时间2作相似测定和分析,求得同步相关。
(一)实验效度的含义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1. 内部效度
(1)含义: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在实验中,当自变量发生变化时因变量随之发生改变,而自变量恒定时因变量则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2. 外部效度
(1)含义: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一)实验信度含义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即重复测验时前后一致性程度)。
反应时的含义
反应时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
(一)减数法
1. 基本原理
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 A、B、C 三种反应。
A 反应,又称简单反应,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比如运动员听发令枪起跑。
B 反应,又称选择反应,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对其作出不同的对应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C 反应(辨别反应),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对应的时间为被试的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例如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光,要求被试只对红光做出按键反应。
减数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在两种(两种以上)的反应时作业中,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他方面则相同,从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异即可判断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在A、B、C三种反应时间中,所需时长排序为B, C ,A。A 反应时是基线时间,C 反应时是刺激辨别时间加上基线时间。因此,C 反应时减去 A 反应时得到的是刺激辨别所需的时间,即辨别时间。B 反应时减去 C 反应时得到的是对反应选择时间的估计,即选择时间。
心理旋转:心理旋转是指在心理学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心理上(即在脑海中)将一个物体旋转到不同的方向,以测试其空间认知能力。这种类型的任务常常用于研究空间认知、视觉表征和加工速度等方面。在进行心理旋转任务时,参与者需要想象一个对象(如一个字母或一个三维形状)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然后判断旋转后的对象与原对象或目标对象是否一致。心理旋转测试的难度可以通过调整旋转的角度、对象的复杂性或旋转的轴线来变化。这些任务不仅揭示了个体在空间能力方面的差异,也帮助研究者理解大脑如何处理复杂的空间信息。
心理旋转实验:
库柏和谢波德设计实验来证明心理旋转的实际存在,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实验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为实验材料,将这些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六种不同的倾斜度,例如:R,Я 两种材料在不同的角度随机呈现,被试的任务是辨别正写的 R 还是反写的 R,并在反应后记录反应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旋转角度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说明在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然后再去辨认,这样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加因素法
1. 加因素法的基本原理
加因素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因此,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反之则不同。因此当两个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那么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内隐联想测验
1. 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一种研究方法。
依据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因而反应速度快;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这往往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因此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被试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
韦伯定律
1. 含义
韦伯发现对于任何同一类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作韦伯分数。所有刺激,无论作用于任何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大小之间存在固定数学关系: △Φ/Φ=C,其中△Φ和Φ分别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C代表韦伯分数。这个公式也被叫做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通道及不同条件下感受性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