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教师或研究者对学生或参与者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表现。高期望会导致更好的表现,而低期望会导致较差的表现,这表明期望能够通过微妙的社会暗示和行为改变他人的行为和成果。
体像是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称。
自我图式是指人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在 Markus 和
Wurf看来,自我图式构成了人们的自我概念,它可以帮助人们分类和提取经验。自我图式在组织记忆内容方面也会产生作用,即产生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人们在加工与处理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更高,记忆效果也最好。
焦点效应是指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的现象,它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种偏差。
透明度错觉和焦点效应相对应,是指人们认为自己隐藏的情绪一旦外露,就会被别人发现的错觉,实际上别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研究表明,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内在状态外露的程度。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见,指当人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出现的一种潜在的偏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好。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自身才能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咎于运
气等外部因素。
虚假一致性是指个体为了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常常表现出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倾向。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
象被称为虚假一致性效应。虚假独特性效应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智慧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 的倾向。当我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
社会知觉:Fiske 和 Taylor 把它定义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指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图式是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印象是指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
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印象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 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
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高分特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刻板印象,又称类化原则,一般指人们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朴素归因理论:海德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 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 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动机的归因理论: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说明了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归因的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
韦纳归因的因素包括: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凯利提出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1 一致性信息: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其他人也如此吗?)
2 一贯性信息: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3 区别性信息:行动的反应是否是针对特殊刺激物的(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它刺激有同样的反应。
自我知觉理论:Bem 的自我知觉理论主要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他的理论被称为自我知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 Bem
认为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此对自己的 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外显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 过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基本归因错误
即人们在对他人行为归因时倾向于归因到人格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情境因素。
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
忽视一致性信息:人们往往只注意行为者本人的种种表现,却不太注意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如何行动。
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最初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提出。他们认为:
1 挫折是“对行为后果的阻碍”,即“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却又得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遭受挫 折”。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2
挫折和侵犯的关系——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替代性侵犯:挫折-侵犯理论也探讨了挫折后可能出现的侵犯类型。多拉德和其同事认为,直接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是最常见的侵犯类型。然而很多情况下,侵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
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替代性侵犯有两种类型:侵犯对象的替代和侵犯类 型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