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科学。它探讨人们如何感知、影响和与他人互动,揭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背后机制。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建构,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性化是指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体心理一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自我概念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和观念,是自我的认知方 面。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 色的认知,是个体的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理论由马库斯提出,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去解释人 类关于自我的认识。自我图式是以信息加工观来看待自我概念,是人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 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
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根据自我觉知理论,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时,会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
自尊的含义:自尊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自我提升,又称自我美化或者自我强化,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人们通 过自我提升,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个体自尊的建立。
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通过自我确认,使别人对自己 有个一致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自尊。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最初由班杜拉提出。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行为的期望,主要是从成功经验中获得的关于自己能力的概 念。除成功经验外,个体的控制感也影响着人们的自我效能。
自我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由于人们对自己形象很关心,所以毫无疑问,当失败可能会出现时,人们采用自我障碍的方式来摆脱可能出现的困境。
自证预言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也指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期望行事。“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种自证预言。
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教师或研究者对学生或参与者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表现。高期望会导致更好的表现,而低期望会导致较差的表现,这表明期望能够通过微妙的社会暗示和行为改变他人的行为和成果。
体像是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称。
自我图式是指人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在 Markus 和 Wurf看来,自我图式构成了人们的自我概念,它可以帮助人们分类和提取经验。自我图式在组织记忆内容方面也会产生作用,即产生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人们在加工与处理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更高,记忆效果也最好。
焦点效应是指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的现象,它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种偏差。
透明度错觉和焦点效应相对应,是指人们认为自己隐藏的情绪一旦外露,就会被别人发现的错觉,实际上别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研究表明,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内在状态外露的程度。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见,指当人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出现的一种潜在的偏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好。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自身才能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咎于运 气等外部因素。
虚假一致性是指个体为了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常常表现出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倾向。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 象被称为虚假一致性效应。虚假独特性效应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智慧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 的倾向。当我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
社会知觉:Fiske 和 Taylor 把它定义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指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图式是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印象是指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 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印象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 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 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高分特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刻板印象,又称类化原则,一般指人们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朴素归因理论:海德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 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 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动机的归因理论: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说明了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归因的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
韦纳归因的因素包括: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凯利提出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1 一致性信息: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其他人也如此吗?)
2 一贯性信息: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3 区别性信息:行动的反应是否是针对特殊刺激物的(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它刺激有同样的反应。
自我知觉理论:Bem 的自我知觉理论主要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他的理论被称为自我知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 Bem 认为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此对自己的 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外显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 过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基本归因错误
即人们在对他人行为归因时倾向于归因到人格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情境因素。
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
忽视一致性信息:人们往往只注意行为者本人的种种表现,却不太注意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如何行动。
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最初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提出。他们认为:
1 挫折是“对行为后果的阻碍”,即“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却又得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遭受挫 折”。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2 挫折和侵犯的关系——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替代性侵犯:挫折-侵犯理论也探讨了挫折后可能出现的侵犯类型。多拉德和其同事认为,直接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是最常见的侵犯类型。然而很多情况下,侵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 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替代性侵犯有两种类型:侵犯对象的替代和侵犯类 型的替代。
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是指个体在回答问卷或进行行为时,倾向于给出社会上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答案或行为。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避免负面评价,个体可能会夸大优点或隐藏缺点,从而影响自我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心理特征及行为如何通过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进化过程而形成的学科。它假设许多心理机制是适应性的,是为了应对古代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挑战而进化的。通过这种方式,进化心理学试图解释现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根源。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关系和互动是基于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和权衡。由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等人提出,该理论强调人们在社交互动中追求最大化的奖励(如情感支持、物质利益)和最小化的成本(如时间、精力)。关系的持续和质量取决于双方认为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成本的程度。如果一方感到付出超过了回报,关系可能会变得不稳定。
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s)是一类心理测验,旨在通过分析个体对模糊或不明确刺激的反应,揭示其潜意识中的情感、动机、愿望和心理特征。由于这些测验的刺激通常是开放性的,被测试者的反应会被认为是其内心世界的投射。
主要类型
1. 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
o 被测试者观看一系列对称的墨迹图,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图像。这些反应被认为反映了他们的内心冲突和个性特征。
2.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o 被测试者观看一系列图片,并编故事来描述图片中的场景。故事的内容和结构被用来评估其内在动机和情感状态。
3. 句子完成测验(Sentence Completion Test):
o 被测试者需要完成一些未完成的句子。完成的内容被用来评估其态度、信念和情感。
4. 画人测验(Draw-a-Person Test):
o 被测试者被要求画一个人,然后描述这个人。图画的细节和描述被用来分析其心理状态和自我概念。
Festinger 的认知失调理论 :最早由 Festinger 于 1957 年提出,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一般情况下,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且无 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理由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自我展露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用以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方法。在许多心理学家看来,一 个人是否有适当的自我展露是其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
社会渗透理论:Allman 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
1 按照这一理论,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水平有关,随着话题由浅入深,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一般向亲密转化。
2 社会渗透理论还指出,与他人刚认识时,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即自己的展露水平与他人的展露水平相对应。
社会影响是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现 象。
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一个总体
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去个性化,也称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
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性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 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群体思维也叫小集团意识,它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 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
社会比较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在极化过程中规范性影响的作用。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又希望他人能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社会规范 性的影响),所以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以与他人或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最终也就造成了 团体的决策趋于极端。
从众:个体在团体压力下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倾向
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去做的倾向。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是指当人们看到武器时,容易激发攻击性反应或行为的现象。这个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伦纳德·伯科威茨(Leonard Berkowitz)和安东尼·莱佩奇(Anthony LePage)在1967年提出。伯科威茨和莱佩奇的研究发现,当研究参与者在愤怒的情况下看到枪支等武器时,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这一效应表明环境中的攻击性线索(如武器)可以增加个体的攻击性反应。
登门槛技巧(foot-in-the-door- technique):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人满足 该要求之后,再向其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此时对方满足较大要求的可能性也增加。
门前技巧(door-in-the-facetechnique):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 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增加。
折扣技巧(that‘s-not-all):第一步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些 折扣或给对方其他的好处。
滚雪球(low-balling):即在最初的要求被他人接受之后,又告诉他人由于自己的要求被 低估,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或价码。
服从,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规范性社会影响:规范性压力使得人们很难拒绝,只好继续实验。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如果有人真的希望自己做某事时,要拒绝似乎是很困难的事,特别是当这个人处于权威的位置时。
信息性社会影响:当人们处于一个令人困惑的情景中,无法确定自己该做什么时,他们就会求助于他人来弄清状况。当环境模糊不清时,信息性社会影的威力就尤其强大